重庆作家刘建春自长篇小说《情断美国》出版后,新近又推出长篇小说《纽约地铁的琴音》和纪实散文《纽约过客》。
在题为《纽约过客——一个中国人在北美的经历》的散文集中,虽然作者只有一、两年的海外生活经历,但也有许多琳琅满目的经历和不断冲击着传统伦理价值观、但又与之不断接壤的移民者的感受。那些描写求职艰辛、生活困窘的文字刻满苦难与辛酸,无奈与压抑,作者在书中对这种苦难的存在提供了三种解释:其一,有华人同胞们充满人情味的友爱关怀和不断相聚作为支撑;其二,有异国风光开拓眼界作为艰难时日的补偿;其三,作为一个有相当经验和人生阅历的作家,他也质疑着那些超越了一定限度的“苦难”代价的目的——“美国梦”。在这些纪实性的文字中,作者为我们讲述的仍是那样一个有天堂和地狱双重身分的纽约。
然而,到了《纽约地铁的琴音》这部描写三位男性中国艺术家在纽约经历的小说中,我们可以看到,散文集中的素材怎样被作者化合出一个个故事,成为小说。同样有地铁站里的小提琴手,有女舞蹈家办的芭蕾舞校,也有“美酒和苦果俱存,鲜花和陷阱同在”。但环境的压力、生活的无常的困惑在小说中成为了可以征服的一个对立面,因此,小说唤起的更多的是抗争宿命之路的勇气。虽然作者在小说后记中不乏警醒世人之意,但小说本身的内容取向所展现的灿烂未来仍掩盖了复杂的事实本身。
小说当然不仅仅是写实主义的,它允许人们以理想、以希冀填充其间,所以它才会是虚构的。有趣的是,在小说和散文的对照阅读中,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现实与幻想(理想)之间的断裂,这一道鸿沟正是每一个奋斗中的海外华人所期望去跨越和弥补的,以达到那个梦想的彼岸。作者不也正是其中的一员吗?一方面看到了冷酷的现实,另一方面也看到了巨大的幻想的光芒以及二者之间可能的浮桥。如果他的小说提供了这座浮桥,那么他的散文则正好是摧毁这座浮桥的炸药。